

起因是由八十多名中國良心律師,擬以國際法起訴收藏者和佳士德公司高價拍賣圓明園文物。可直到去年末,因找不到訴訟主體,而無法應訴。有國家背景的圓明園管理處和國家文物局都未表態協助,另者,什麽海外流失文物回歸基金會也只是大放闕辭沒有實際行動。期間,另有香港愛新覺羅宗親會表有意願,但沒有錢出。 這樣一種局面,讓人不免想到,參與其間的律師們肯定有他們的想法,民族感情義舉也罷,冠冕堂皇動員行會活動也罷,行業清淡集體出名博資歷也罷。總之,這個年月,各種噱頭的事太多,什麽‘山寨春晚’等等。
圓明園流失文物作為當年滿清皇家私人所有,滿清文化的體現,和滿清整朝藝術和審美的體現,本沒有什麽值得珍藏的。對於那場浩劫的產生,也是作為異族統治階層喪權辱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鹹豐慈禧們保大清不保中國的必然結果。而這時候又有滿人站出來認祖討要產業。保國會的戊戌政變的失敗也驗證了狼子之心,口是心非,寧舍外夷,不留尼堪(對漢族的蔑稱)。“無論變法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好處,也決不能而付出滿族喪失政權的巨大代價。開國會、立憲法則必然導致滿人不再能控制政權,他們享受了兩百多年的特權和既得利益便將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諒此事的緣由及終結如何,我不是很關心。對於所謂香港“愛新覺羅氏宗親會會長”的出現,我頗有詫異。且不說其圓明園的財產權非滿清私人所有,也在其滅亡90多年後,還有滿人變相放大,八稈子找一耙。如果應訴成功,作為主體的所謂宗親會又如何判定其行為呢?出名?沒有那麽簡單吧!
讓我們查查其人其組織: 愛新覺羅氏宗親會最早出現在廣州, 一位穿著古裝、蓄著長長的辮子的中年男子介紹,他輩名叫溥迪,住在廣州,是愛新覺羅氏11代後人(名片上印著:州迪,愛新覺羅氏宗親會會長),這處城墻是明清時期的城墻,在民國時期才被毀壞... 現在遙變香港法定註冊社團,真要提防此人。 對於文物的討回,本應是國家主體行為,特別是出現這種有民族勢力參與的事件,國家卻瞻前顧後,不與響應,真實奇怪。
另外,對於現在清宮戲泛濫,操縱這些《最後的格格》《最後的王爺》等,著清薄義,惟利是圖的價值觀的宣傳,除了媒体大腭華谊兄弟的王中軍,王中壘,包衣作家金庸。有些人特別註意:
固桐晟(1903-)北京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早年当兵,解放后,历任为长春市曲艺团团长,吉林省曲协副主席,并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艺代表大会。代表作有《清宫秘史》、《西汉》、《列国》、《儒林外史》等。天津市曲艺团相声演员赵佩如之是他的孙子。
关立勋(1940- )北京人。北京文博雅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华书局编辑,北京语言学院编辑、中外研究生导师,曾创办国家第一个中国文化硕士点。
关嘉禄(1943- )北京市人。著名清史、满学专家,现任辽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满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历史协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戏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满文书院顾问等。
关纪新(1949- )吉林省伊通人。著名满学专家,《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编审,历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郝文明(1940- )河北省围场人。国家民委监察书记,历任工程兵二机指挥部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核工业部干部司副司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卫生部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国家民委人事司司长、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纪委驻国家民委纪检组组长,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和晶(1968- )女,新疆巴楚人。中央电视台著名拦目《12演播室》、《实话实说》主持人。在上海电视台文艺中心益智类节目《智力大冲浪》作主持人时,当选为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
胡可(1921- )山东益都人。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为电影《战斗里成长》,《槐树庄》。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火风(1961- )沈阳人。本名霍峰,当代著名青年歌手、演员,成名作《大花轿》、《我爱你,中国》。
江平(1961- )北京人。集编导演、制片人为一身的影视人,担任制片人的作品有电影《黄河绝恋》《紫日》《相约两千年》,电视剧《黑金》《张闻天》《走过花季》等。被评为2002年全国十佳制片人。
金铁霖(1940- )哈尔滨人。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声乐教育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音协副主席。历任中国音乐学院系主任、院长,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国家一级演员有李谷一、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宋祖英、刘斌、唐佩珠、金子凤、阿拉泰、苏红、吕继宏等。
金兆钧(1958- )北京人。著名音乐评论家,《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总策划,中唱总公司《百年经典》大型音乐会总策划,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新闻出版署“文化奖”评委,文化部进口音像制片、制品专家委员会委员。
奎速(1953- )女,吉林省桦甸人。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省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
郎朗(1962- )沈阳人。当代青年钢琴天才,演奏技艺精湛、炉火纯青,演奏不仅具有亲和力,还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获得过许多世界级大奖,成为首届伦纳德·伯恩斯坦大奖的获得者。被《华尔街日报》誉为“最能改变世界的二十名青少年之一”。
郎业丕 辽宁省政协副秘书长,历任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等。
雷蕾(1952- )北京人。雷振邦女儿,当代著名青年作曲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作曲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代表作有:电视剧《四世同堂》、《便衣警察》、《渴望》的主题歌。
李兴国(1954- )河北丰宁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电视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摄影构画基础》、《电视照明》等书。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电视灯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
林佩芬(1957- )台湾基隆人。著名历史小说家,台湾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早期曾著有小说集《洞仙歌》、《大江东去》、《声声慢》等,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代表作《努尔哈赤》。
凌子风(1916-1999)北京人。著名电影艺术大师,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当代著名电影导演。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会委员长、火线剧社的副社长、西北电影工学对外教学部部长、石家庄电影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建国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导演工作。代表作《骆驼祥子》。
马云鹏 辽宁省鞍山人。著名军旅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只有我还活着》、《最后一个冬天》。
黄裳(1919- )山东人。原名容鼎昌,著名作家、学者,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曾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以高级记者于《文汇报》离休。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著作有《锦帆集》、《旧戏新谈》、《关于美国兵》、《过去的足迹》等。
容正昌(1949- )《文汇报》资深记者,历任资料员、文艺部记者、主任记者。
王兴东(1951- )大连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剧作家,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一级电影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北京电影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飞来的仙鹤》、《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
王朔(1958- )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83年辞去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业务员,靠写作维生,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他的作品诙谐、调侃,深受读者欢迎,也因此被批评为“痞子文学”。
叶广芩(1948- )女,北京市人。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她出生于北京满族贵族家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调入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乾清门内》,以及《采桑子》、《全家福》、电视剧《茶馆》。
俞智先(1934- )沈阳人。辽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特约作家,代表作《高山下的花环》《努尔哈赤》《康熙大帝》《成吉思汗》《乾隆皇帝》等。
裕德龄(1881-1944)女,湖北荆州人。著名旅美作家。17岁,和妹妹容龄一道赢得慈禧青睐,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后脱离宫廷,与美国副领事怀特结婚赴美,开始用英文创作,撰写多部作品,署名"德龄公主",成为当时美国的著名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瀛台泣血记》等。
毓子重 美籍华人,著名宝石鉴定专家,玉器收藏名家,纽约采丰宝宝石集团总裁,美国满族文教基金会主席、台湾《满族文化》编委。
张博泉(1926-2000)辽宁省辽阳人。著名辽金史、东北地方史专家,原吉林大学教授,东北地方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理事长。
肇乐群(1949- )辽宁新宾人。原沈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历任辽宁省社科院、辽宁大学满学中心特邀研究员,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沈阳市民族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客座副研究员。
朱质颖 黑龙江人。本姓渚,当代著名青年电视剧制片人,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等 。
还有值得注意的活动:
……广州满族联谊会 等各地满族官方、非官方组织。
……2007全国首届满族联谊会会长高峰论坛会在抚召开 (来自全国 30个城市的满族联谊会会长和 21个满族自治县的代表,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俄罗斯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满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会。 )
据来自网上的消息,拍摄“清宫戏”所需的大量资金都来源于海外的“满族民族同乡会”和国内的满族企业界人士,(还有部分“政府行为”的“清宫戏”)这么一小撮人,(相对于国内其他各族,尤其是汉族的10亿人来说,)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活动量?能把“辫子戏”搞到铺天盖地?能把满清化的“中国文化”铺展到全中国?这就不得不深思其中的根源?
追本溯源,清的始作俑者满族,一个总体上聪明、顽强的民族,一个被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误认的“弱势群体”,一个“被汉族所同化消化的少数民族”,一个由此得到仁厚善良的广大国人体恤的民族,一个拒绝接受任何可怜与同情的民族,实际上一直都在捍卫着自己的民族性,并在悄无声息中又一次地壮大起来。清灭明时,满族人口不过约五十万,现繁衍至约两千余万,增长幅度居国内各民族之冠……,近年无论是学历层次、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满族的人均水平都在全国高居榜首,与被甩后头的朝鲜族、回族、汉族等差距悬殊,凡演艺文艺界、学术界、商界乃至于政界,都活跃着满族的实权人物,涌现出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大腕。可和汉族的相貎、姓名、生活习惯的雷同化使满族不显山不露水,他们本身也很少有人对非满族公开自己的民族成分,若非国家档案履历的烙印,无人能从表面上辨识这些。满族在中国,正如犹太人于欧美,一直都拒绝同化,伺机复兴。金灭了,清再生,当今虽说其故土已彻底中国化,然族人却全国性扩散。美籍犹太人的巨大权势促使美国政府在阿以矛盾中总袒护以色列,讴歌犹太人的好莱坞大片也层出不穷,“清旋风”的兴起虽然起因繁复,但最根本的因素,正是某一部份身居社会高层的满族同样出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本民族传统的热爱,以及因种种原因而追随跟风的众多各族群众。”
实际证明,“辫子戏”的猖獗,已经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大大毒化社会风气,戕害全民族的灵魂,“辫子戏”颠倒黑白、涂抹历史,在民众中间造成严重的误导与误解,导致全民族集体人格的扭曲、变形、变态、堕落,让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成为不知道廉耻、认贼作父的受虐狂!“辫子戏”又误导、毒害民众崇尚野蛮、迷信暴力,强化奴性,迷恋专制特权!加深国人内在的腐烂与堕落!因为“辫子戏”的推动而产生的为汉奸、战犯、刽子手大肆翻案的歪风进一步扭曲、毒化社会风气,造成对民族灵魂最严重的戕害!成为中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内在桎梏与深层病根!
其次是激发民族矛盾,严重影响民族关系,“辫子戏”的盛行,激起少数分裂分子的野心与贪欲,更加助长起另外一部分民族极端分子企图攫取非法利益的私欲,一小撮人能这么大肆兴风作浪、赚的盆钵盈溢,足以证明,中国的主体民族根本就是软透的烂柿子,懦弱、畏怯的乌合之众,进而滋长起少数民族极端分子不正常的民族情绪和不正当的卑劣野心,加剧民族隔阂与民族歧视;同时,“辫子戏”的盛行,必然激起国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强化与相应的强力反弹,成为内在的民族心理隔阂与民族矛盾的祸根!同时,加深南北分裂,助长地域歧视的歪风。总之,“辫子”不除,祸患无穷!我自前两年就为制止“辫子戏”在网络上呼喊,两年过去了,到而今,结果如何?“辫子戏”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就目前舞弄的起劲程度而论,“辫子”似乎还没消歇下去的迹象!)我上面已经初步分析过“辫子戏”存在的盘根错节的复杂根源,所以,把“辫子戏”赶下台绝非易事!需要激起全社会的觉醒与全民族的觉醒!而“辫子戏”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文艺题材的问题,而是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与现实原因。但是不管有多么艰难,不把“辫子戏”彻底赶下台,有良知、有骨气的中国人就一日不会罢休!
標籤: 纷然杂陈, 宗教, 政治, longs and short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