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









终于下到了《lolita》的原声大碟...

最早不是因为电影,而是由它而引出的某种情绪,从而引发我搜集‘lolita’的各版本电影,音乐,文字,广播剧等。大学里的一个录影店,当我在一张四部片子的压缩盘中得到它,那不是偶然的,就像稍早前从现已经停刊的《VISION 21》中读到张辛欣关于小说及其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所引申的‘美国命运’,连同最早知道有关杜拉斯一样。中文译名《一枝梨花压海棠》,采自苏东坡诗作,有甚夸张,感觉本片并没有调侃老牛吃嫩草的必要,委实不妥帖。
有人将它列作情色电影,如同流亡美国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所著述的这本以继父与未成年的女儿洛丽塔的奸情为情节主线的“禁书”,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Lolita》。
网上搜索关键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大部分网页中涉及到性和恋童,就像有人评论这部小说时说,“原先模糊地潜藏在我们集体意识的底层的恋童癖,现在浮伸到了我们道德意识的最前部。”难道真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这让人想到同样出身于沙俄“白银时代”的象征和代表人物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1917年的革命的来到,他们的文字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变得疑虑重重。而逃亡的纳博科夫,就显得从容而充满奇迹。
‘洛丽塔’就是这样的奇迹,我喜欢的并不是亨勃特眼中那个趴着草地上被水浸湿贴身薄短裙的小妖精洛丽塔。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故事开始这段独白,是亨勃特对自己少年时代情感中伤的回望,他的心停顿在法国康城夏末的某一天,那是让他终生不能释怀的情感维系。
几年前和网名“Lolita”的她认识,应着同样的感动,应着她的所属,我的应受。喜欢那忧郁的不伦之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味道,迷离、颓废而伤感’。
亨勃特无力地扶正那沾满血污的枪,那段躁动的旅程,那个尾随其后从车内拐走洛丽塔,毁灭他内心永恒欲念,那个神似达利,表面上是个作家,其实是个变态无耻的色情狂,而洛丽塔却持言奎迪是她唯一另人着迷的男人。那个我在捕捉游离在四十年代末美国上空的空闷幻觉,好似北京胡同上空鸽哨的回旋…那个小旅馆幽暗灯光下迷离在咸湿幻境的媾和,还是那个写信索要钱称呼他‘爸爸’,而已是大腹便便的洛丽塔,面对不复的时光和从未得到的,那是另人绝望的,一个重新发现,却被别人夺取的爱,而另一面却是永远。他说,‘我站在这里望了又望,她苍白,臃肿,平凡,肚子里的肿块不是他的。’可是,他一看到她,依然是那样地深情依旧,他的感情只为她萌生,只为她开启,而当他把钱递给她时,那闪烁出来的光彩狠狠刺伤了他。
她说从来没有爱过他。她试图拥抱他,而他,他躲开她而失声痛哭,这难道是几年来,不,一生所要的回答。他说,‘我会死掉的,如果你碰我……’
当亨勃特无着的转动方向盘,站在山冈望着远处,而 “…此刻最让我伤心的,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些欢笑声中没有她……” ...。
1997年,这部亚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的《洛丽塔》从配乐到演员都非常不错,扮演亨勃特的美国影星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他最擅长演绎的正是这种有些变态,在他人眼中能读到某种独特的角色。同年和巩丽合演的中国匣 (中国盒子) Chinese Box ,演绎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后,一个身患绝症的英国摄影记者,为了同样拒绝他的詹妮,绝望与消退的情感同样交替在香港那一片愁云惨淡之中,为了爱而死去。
《洛丽塔》三度拍成电影,前有于1962年,大导演史坦利•库布里克将《洛丽塔》改编拍成电影,但我更喜欢97年的翻拍版。2005年,贾木许的《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s 》中,有叫洛丽塔这样一个小姑娘,可生生只是个浮影。

“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才能立刻辨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象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他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未被他们发现,对自己的神奇的力量一无所知。”

是纳博科夫还是洛丽塔掠走了你的灵魂。
而,你什么时候再会…





 链接
  
http://www.pathe-lolita.com/

百年文学经典
  •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慧眼独具,将《洛丽塔》封为1955年最佳小说。
  •英国新闻界将《洛丽塔》选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名作之一。
  •法国读书指南宝典《理想藏书》中,当代最值得收藏的10部美国经典小说,《洛丽塔》名列第七。
  •世界公认《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和《洛丽塔》是二十世纪三大经典文学名著。
  
纳博科夫被世界文学评论界定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体大师。这位1917年革命时流亡欧洲的俄裔贵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网球为生,同时写俄文小说,30年代末到了美国,在各名牌大学轮番教文学,暑假时到各地扑蝴蝶,做成标本放进实验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点的嗜好,他还翻译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用直译法,注解多于翻译加原著的分量。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写小说,以康奈尔教书经验写的小说《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边研究着一位风格隐晦的作家,一边在学院文人堆里勾心斗角。小说大注解套小注解,冷幽默,也够艰深。就是这样一位高度优雅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兼翻译家的纳博科夫,写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感情”,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如今《洛丽塔》在世界文坛的影响越来越大,英国新闻界把它选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名作之一。法国读书指南宝典《理想藏书》认为,在当代最值得收藏的10部美国经典小说中,《洛丽塔》名列第七。“作品描写一个五十来岁男子对一个十二岁女孩子的迷狂激情。小说当初在巴黎发表时简直臭名昭著,而今我们应该同时把它当作写美国的小说来看。作为一个有全球文化意识的作家,纳博科夫惯于采用违法这一主题来回顾自己的流亡与失落。”

0 意見: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