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



UNIVERSAL代表普遍的, 全体的, 通用的, 宇宙的, 世界的...
世界很小, 小到500×500
[universal - flickr]


小到15×15

英语有话叫"15 minutes of fame".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名,但往往名气片刻即逝。
http://www.15x15.org/




小到10×10
10x10 / 100 Words and Pictures that Define the Time [tenbyten.org/10x10.html]

世界很大,大到...




何谓格物?



《大学》一开始就说: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啊.接着是一个讲做人的次序的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百姓,皆须以修身为本。
物格,就是去格物,格在这里是动词,去认知事物的涵义的意思。即知性的达到,获得知。
格物这个词有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明朝有个伟大的人物,王阳明,他年轻时,读了这段文字,就踏实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所以他第一步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格物。他想物嘛,总之是个东西,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先去格一格。于是他看到了窗外的竹子,于是他约了几个同学,决定一起来先从“格竹子”开始。于是他们一起静坐在竹子的前面,就这么看着竹子,想着这个格物应该是什么意思。王阳明这个习惯很好,不懂一个词,就动手去实践,而不是查字典。
于是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盯着竹子看,居然一连坐了3天3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那两同学病倒,王也幡然醒悟,其实所谓格物,不是去思考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去体察,去感受所谓一个物的存在,只有能够感受一个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趋感受自我的存在。王坐在那里,最根本的收获,可能就是知道了一件事:竹子在那里!
注意!所谓感受一个物的存在,不是说它那个物,让你觉得它存在在那里,而是反过来,采取感受存在态度的心灵本身,进入了一个全般的无任何遮蔽的自我安宁,这时心灵就像是一片虚空,这时任何一点实际存在的非虚幻的东西,进入这个虚空,都构成这个虚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完全的不多不少地表达了那个物,那个东西的全部涵义。就是当我们要“格”一个物,或者说一个事物,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只是沉默地“看着”或者“观看着”那个物,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不生出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思虑,任何有关那个物的情绪,都是对那个物的歪曲,于是我们可以干脆暂时不生出任何平常习惯的思维上的应对。
这时我们的心灵,就好像是一片虚空,它本身什么也没有,也就不会有偏见,不会有先入之见,不会有认识的局限,因为我们的心灵此时容纳的正是那个物的全部,而不是关于那个物的某个方面的语言描述。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足够的安静,使得我们的心灵达到能够完全容纳事物本身存在的虚空的状态。这时,你会说那我们怎么说出我们对于那个事物的看法。请不要着急,要记得任何语言的说出,都永远是对于那个事物本体的或局部或片面或歪曲的描述。因此我们何必强迫自己去说呢?
老子第一句话,就是说的人类的这个无法逃避的状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作为事物背后在主宰真理,勉强可以说出来,但一旦说出来,就不是恒久的真理了,那里的常,也写作恒。关于一个事物的描述,或者说名字,也可以勉强给出命名 。但一旦给出了明确的命名,就不是可以恒久有意义的名字了 。所以所谓格物,就是面对着事物的本体,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试图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这只是开始,因为我们不能停止在这里,否则我们岂不是只能做哑巴和残疾 。
关键是这个开始,就像是现在的天空,具有无限的深度 。因为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心灵,是完全地放着你需要考量的那个物了呢?我们永远只能做到相对程度的安宁。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开始 。不断地从那里开始,不断地从我们一次比一次有深度的安宁开始,面对着那个置于安宁的我们需要考量,需要处理的事物 。我们可以开始尝试去使用笨拙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很清醒地知道,我们说出来的任何话语,都是有点勉强的。使用语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开始了所谓的思维,所谓的理解。其实我们稍微试验一下,就可以知道,对于一个事物,重复地进行考虑或者理解,每次开始于不同深度的安宁,我们得到的所谓理解,或者说对于事物的描述,必定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清晰度的。
这个把真实事物置于犹如夜空的安宁的背景当中,置于心灵的虚空当中的过程,就叫格物。当然它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能够把自己的心灵腾空,让它什么杂物什么灰尘都没有了。因此格物的功夫,实际上也可以认为包括了静心,清空心灵的过程。

from Thu, 2005-01-20 17:01 — yijun



抗議俄羅斯搶占中國領土,在中國土地上虐待中國工人
抗议俄罗斯抢占中国领土,在中国土地上虐待中国工人

Russia to seize Chinese territory to protest in China, abuse of Chinese workers on the land
Россия захватить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в знак протеста в Китае, зло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их рабочих на землю
ロシアは中国、土地の中国人労働者の虐待に抗議する中国の領土を拡張する




抗議俄羅斯搶占中國領土,在中國土地上虐待中國工人
抗议俄罗斯抢占中国领土,在中国土地上虐待中国工人Russia to seize Chinese territory to protest in China, abuse of Chinese workers on the landРоссия захватить территории Китая в знак протеста в Китае, зло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их рабочих на землюロシアは中国、土地の中国人労働者の虐待に抗議する中国の領土を拡張する

或许非要感谢 黄蔚 的缘故,当我收到她从拉萨药王山带来并寄送给我的时候,‘擦擦’便真的擦亮了我的眼睛,没有想象的大,但真的很精致的,破笔写下这第一篇 QQ网志,也算是种西藏归来的纪念罢!当然还有纪念我那半年没有更新,翻墙也翻不进去的blogspot...


不在计划中的西藏,确在计划中寻觅,但终归获得,真是喜乐,感谢上帝!

擦擦 是从电视节目介绍中了解到的,是一种藏有隐匿幻影的 ‘阿堵物’,是和有物质食粮,大者,精神食粮其中的泥块块,4-5厘米见方,佛陀或粗圹或细腻,似有经意的传达,以求福蔭的极量。





而这一个‘擦擦’,俗名乃‘洋芋擦擦’或“土豆酿皮”,是青海一种传统小吃,做法烦琐且耗时耗力,而且必须用青海产的土豆,青海人常用的粗制铝锅才能完成,味道独具魅力,曾让我那挑剔的媳妇也垂涎不已。

两种‘擦擦’,难得且伙同掠心,撩你胃嘴心脾。一者代表化外,一者代表方内,佛俗之间,倒也色空相对,相互逆换,吃的美好,与业的美好 同样重要,食色 ,空也。
盛唐传入中国的泥‘擦擦’,有云“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这‘妙色身’或言就是这用铝锅压成的土豆泥‘擦擦’吗?
此擦擦非彼擦擦?

本月中旬,出差深圳,到达之日,即爆出两条消息,一是富士康公司的7连跳,而是被调查的宋山木。奇怪了,虽说,汶川和玉树地震事出有因,但牵涉到我就有点牵强了。但非要调侃的话,都是我从那两地附近回京后就发生的,对我也算运气,不然,多少是要受其影响的,搞不好要晚回来了。有朋友如遇瘟神似的劝我不要到他们家乡去,那是一种玩笑,也是一种交流,总得说点什么。而深圳归来却是郁闷,由于晚到十分钟,不能登机,机票又补交了几百块。这次没有那两次运气,因为碰到了文博会。
深圳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从老外定居较多的蛇口回来,一路风景怡然,这在北京还是难以享受的,途经深圳的天上人间,同样的logo与北京长城饭店的一样神秘。晚上与同学吃饭,聊到其被停业整顿,真是很多无足消受,垂涎惦记之人,


寻找世上最好吃的酸奶!

World's best yogurt

2010-10-31 16:21:40
青海真正老酸奶
青海真正老酸奶
World's best yogurt ! 寻找世上最好吃的酸奶! 时时禁不住的念起,那家乡青海的酸奶,也许是‘世上最好吃的酸奶之一’了。 此言非从我出,是曾经浏览过的一个游遍世界的驴友blog中提及的。另一个是希腊式酸奶(Greek Yogurt),它是羊奶做的,应该属于过滤的酸奶,也叫酸奶乳酪,传统上当保存到酸奶特别酸口味时,用平纹细布去除乳清。 同它一样的还有南亚次大陆的达西酸奶Dahi,保加利亚酸奶 (киселомляко lit 酸乳)。还有有名的中东地区黎巴嫩出的Labneh 酸奶和里海酸奶以及北欧的Rahmjoghurt等, 都主要用做调配辅料。最著名的希腊酸奶更多时用来做菜,特别是“希腊沙拉”和穆撒卡Mousaka(μουσακάς)的重要原料。 而青藏高原的酸奶多是牛奶制作,不同于超市那种似乎应该叫做酸奶饮料的东西,固态很稠且保持原味,没有添加剂,它就是那样的独立存在的,作为一种甜点小吃单独食用。 在儿时的记忆中,它是用小碗一次性完成,然后一碗一碗的码起来,用搁板分开,用个担子,沿巷子叫卖,通常是我们会挑几碗放家里饭后食用,卖者第二天来收钱、取碗,或者又复留下几碗,也不在话下。那些恬淡而宁静的日子里,我们就那样,端着这小碗,静静地坐在自家院子,丁香树下、毛竹丛中... 记得最近一次,是2001年左右,暑假回家同XIAO同学在塔尔寺后山闲步偶遇一个挑担卖酸奶的,松林雾霭之下,也很是调调。现在回去还能见到这种挑担卖者,只是酸奶质量大不如前,工业化带来的后果就是很难在西宁这样的城市里吃到记忆中的味道,很难碰到那种每天自家牛挤的奶,自家炕头焐出来仅能做出若干碗挑来卖的,那种没添加任何东西,厚厚的,有油花花的奶皮,被勺子轻轻地从边缘划下,如琼脂凝膏,入口清凉滑嫩,慢慢滑入,沁入心脾,其爽无比! 很多人衷情于那些添加剂勾兑的什么双皮奶,杏仁豆腐时,甚着在北京南锣鼓巷,曾看见很多人随流排队购买那种炒作有加,包装独特的酸奶时,我只为他们而感到可怜,如你没有口福,那只当想像了,如你有口福却吃不出好来,那真是‘茶具’加‘杯具’了。 “青海的酸奶是最好吃的,那里的酸奶用勺子‘挖’着吃,更好的牦牛酸奶还可以象豆腐块一样拿在手上吃”,多年来,我们一直用言语描述这种不同,而以家乡的酸奶无法携带失望时,近年来‘小西牛’出品的‘青海老酸奶’ ,仿照这种碗状设计包装使之产品化,并延续其先灌装后发酵的独特。现在终于实现了多年的遗憾,如同它的广告语,“不仅仅是味道”,真是这样,那是家乡人共同的记忆啊! 这种记忆,也可以从每次回家带回来藏于冰箱的‘青海老酸奶’ ,慢慢吃到过期,延续这种乡愁一样,葆藏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 夏日,有机会回家乡,同样吃酸奶,也是常例。但独特的路径让我有幸做了一次酸奶之旅,扭不住内心的迫切,和大家分享这次寻找世上最棒酸奶旅行的欢愉,还有遗憾。判断有好酸奶的地方,我基本寻遍,从内蒙古草原到最近的西藏之旅,加上道听途说可能存在好酸奶的新疆,就目前本人所及之处,应该是没有哪个地方能与之匹敌。 源起是从YANG同学的招待大餐中吃到一种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叫做‘黑牦牛’的酸奶开始,大小包装同‘老酸奶’,但设计跟更好看,价格却要15元一个。口感确实很棒,很瓷实,吃完都有很强的饱腹感,同它比起来,‘青海老酸奶’ 就不济了。而口感让我想到18岁时,我在海北州草原画画,做客一藏人家,吃到他们用大的铝锅,牦牛奶做的一大锅酸奶,真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再没吃过的,那种奶皮足有1厘米厚,水分很少,如老豆腐。盛饭一般,美美地盛一碗,食前方丈,大快朵颐。 内地人说吃酸奶为喝酸奶,想想这种酸奶看你怎么喝进去! 旅途中,从青海黄南州同仁县隆务寺回来的长途车上,司机突然中途下车去路边一小店购买,我径自跟去,是那种自家产的牦牛酸奶,红色塑料小桶一桶45元,大概4-5L,但想来还要去别出,携带不方便没有买,之后便后悔了,因为这种机会很难碰到了,大概能与11年前海北酸奶相类。回到西宁,还在念起,幸得家妹不知从哪里买了一大桶叫做‘青藏高原有机牦牛酸奶’的足有5L的桶装酸奶,但这种是商品,要88元,口感觉得也不是很好。 随后,和DU同学往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露营,归途中遇见的路边酸奶摊,吃来倒跟我少时的记忆吻合,吃到了那种味道,只是冠以‘绿色纯天然酸奶’,我倒是不能认可那是黑牦牛奶做的。 后来在拉萨、林芝、当雄,每到一处。我便会很自然的去寻找这种记忆与突破。可是很遗憾,除了在布达拉宫旁边那家叫“酸奶坊”的店子里味道尚可达标之外,根本找不到在青海那种碗做的售卖,街上有那种叫做“扎巴酸奶”卖的罐罐酸奶,味道却与北京的罐罐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在“拉玛斯德”印度餐厅 的酸奶蛋糕(更象是酸奶派,应是加了琼脂)成了在拉萨最独特的味觉回忆。而‘青海老酸奶’ 却是到处都有卖的,西藏本地的这种,很稀,没有什么。但藏族人对它的喜爱,应该是很深的,甚者,更为它创造了节日-雪顿节。 不知道,酸奶到底最早是哪里发明的,但肯定不是我们汉人的杰作,这是肯定的,这种应该是游牧民族的发明,当是毋庸置疑的。争议是土耳其人、突厥人发明还是蒙古人发明,也没什么意义了,和酒,豆腐一样,这种美妙的食物,也应是当年被人无意间发明的,机缘巧合促进了人类进步,美食也一样! 青海酸奶有这样一个故事: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故事可能是杜撰,但史书上的记载,青海先民的这种食用方法确实有800年的历史了,那应该是宋代,青海这块地方已经渐渐失去了中央管辖,不时在宋、吐蕃、辽、金、西夏和黄头回纥等之间迂回,最后被‘上帝之鞭’成吉思汗抽没了,但酸奶诞生了,民族交汇形成它了历史。 美味的青海酸奶,现在也不用从青海带来。从北京到上海,现在都能买的,甚着在欧尚超市也能看到了,想念时,大可以买来满足口腹之欲。只是,最近看到一个不好的情况,这可能会给青海酸奶这个刚刚初露锋芒的品牌带来灭顶。那就是从最早东北那些牛奶厂商均瑶、完达山迅速推出仿‘青海老酸奶’ 的什么“东北老酸奶”...甚者,包装都要抄袭,大致的蓝色纹样,猛看过去大有分辩不出。近日,蒙牛、伊利也推出了山寨版,从东北、内蒙古到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武汉有“汉口老酸奶”,青岛出“青岛老酸奶”,北京三元还有什么“老北京酸奶”,真是层出不穷。可是,普通百姓哪里知道,青海酸奶是有文化滋养和历史渊源的,这些曾经的暴利户们仗着其完备的市场销售和淫笑渠道迅速占领了市场,真是悲哀,如很多青海宣传不济造成的既成事实很多,这次也一样。 三聚氰胺事件中,青海是一块净土,而这些曾经的祸首们现在又在蚕食这仅有的地域饮食文化,真是可恶! 《北京晨报》曾报道一篇关于 这‘青海老酸奶’ 的 “道统”之争。小西牛老板正在申注‘青海老酸奶’的商标,如他所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青海本地,也出了好多牌子,但首当其冲还是‘青海老酸奶’ ,它承载了很多,其次是‘尕龙碗’,也还不错,其他也是鱼龙混杂了。 现在,从妈那里学会了用微波炉做酸奶,好吃,当然药引子必须用‘老酸奶’ 的。 yang姐带我去的后海‘傅林酒阁’。其中最后一道,就是他们自制的酸奶,吃完一道道精致的私家菜肴,这最后的酸奶是是一种甜点,也是一种点缀。酸甜中祛除杂味,从心回味。而青海的酸奶,重要的还是在那个独特的地方,独特的人文环境,一盘手抓羊肉,几碗羊汤,酸奶能迅速帮你祛除油腻,促进消化。吃法还有把‘狗浇尿’或锅盔泡在里面吃,更有藏民把羊肉块泡在里面食用... 当年南京珠玑巷的先人们在马皇后名誉案中,被朱元璋残酷的迁徙到了青海,从此这些来自江浙的祖先学会了喝奶吃肉,吃的交流成就了青海酸奶的传承,它不属于哪个民族,它只属于青海。
希腊式酸奶(Greek Yogurt)
希腊式酸奶(Greek Yogurt)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
黑牦牛酸奶
黑牦牛酸奶
阿玛尼青藏高原有机牦牛酸奶
阿玛尼青藏高原有机牦牛酸奶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路边酸奶摊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路边酸奶摊
拉萨酸奶坊
拉萨酸奶坊
拉萨酸奶坊
拉萨酸奶坊
“拉玛斯德”餐厅的酸奶蛋糕
“拉玛斯德”餐厅的酸奶蛋糕
山寨老酸奶
山寨老酸奶
小时候 酸奶是一种酸甜的感觉 不经意间 仅是味道 长大后 酸奶不时勾起我淡淡的乡愁 时不时地想起 那种年少的 踌躇 现在乡愁成为一碗浓浓的酸奶 吃了一碗又一碗 不放糖的味蕾 不会再有 空空的哀愁



翻了半天墙 才进来,一年多了,没怎么好好更新。最近的两部片子,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同样的意义。一部是好莱屋主旋律《拆弹专家》,另一部《非法越境》。一个发生在美国占领下的伊拉克,一个发生在从伊拉克非法路过的法国。



前两天,谷歌终于要离开了,心里很是奇怪,虽然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但几年来每天赖以汲取的端口又要回到06年以前了。高兴余谷歌的潇洒,怅然余一个时代的幻象。从去年开始的打击网络精神污染运动,秉承了共产党一贯的每年几场小运动,几年来场大运动的惯例,盯上了加入wto所隐隐担忧的结果,终于在奥运短暂的唬人之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套用侯麦在《喜剧与箴言》系列电影(《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 1980)中,一句法国谚语: “人不可能什么都不想。”(“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about nothing。”)
谁也别想,就是这样!

两个存有很深中国感情的美国人,关于他们的故事,有人知道一些,有人不太知道,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明白,你出生的那方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时你的身体,还有你的灵魂,尽管你的父辈来自遥远的他乡,也许你最终会回到你父辈的土地上,但你的心却已深深扎根于这里,你呼吸到第一口气的地方,你的童年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真正的故乡。
赛珍珠,很多人了解,但未必很多人看过她的作品,只是诺贝尔奖的荣誉,让她更加被国人关注。她的童年在中国,她的故事是中国,后来她回去了,她通过作品让美国人了解到了一个有生气的童年故乡,有血肉的中国,尽管那时还留有‘辫子’。
柏大卫的父亲,柏立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青海湟源县 。。。。。。。。。。。。。。。。。。。。。。待续

许知远:我们这一代

  一

  从京沈高速公路的豆各庄出口下来,车拐进一条引水渠旁的林荫道,再右转就进村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郊区村落,主街上满是小商铺,从山西刀削面到手机、杂货店、还有提供从剃头到按摩所有服务的美发店,劣质的蓝底或红底的喷绘广告一个接一个、毫无章法的连成了一片。路面上尽是尘土,车过时扬起一片,让人无处可躲。

  这丝毫不妨碍路边的人们从容不迫的吃下盘中的炒面,再心满意足的点上一支烟。他们有的青春年少、有的已近老年,都赤裸上身,肌肤黝黑。他们不是本村居民,是不远处那排在建的高楼富力又一城的工人。正是中午,他们享受着暂时的放松,抽烟、喝茶、与安徽老板娘无伤大雅的调笑几句。街对面美发店的姑娘斜坐在门前,专心打毛衣,右腿压在左腿上,有节奏的颤动着,红凉鞋若即若离的挂在腾空的右脚上。

  倘若不算那排在建的住宅楼,北京市看守所是豆各庄最庞大的建筑群了。院墙与铁门隐藏了它的规模,只能看到两幢办公楼,大约六、七层高。透过接待室的后窗,我模糊的看到一幢二层板房,灰色、简陋,不知是否被关押人员所住,也不知这样的板房有几幢。

  在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是,许志永就关押在此。他不是我第一个被捕的朋友,却可能是第一个让我清晰的意识到“被捕”这种感觉的朋友。

  7月23日的夜晚,我们一起在北大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晚餐上,他似乎保持了一贯的乐观与信心,似乎9天前税务部门对公盟的突然造访和近乎疯狂的惩罚措施,一点都没让他心灰意冷。谁都清楚这是一次以经济为名义进行的压迫。

  我们的国家似乎总是充斥着这重重荒诞。它分明已然道德崩溃、冲突不停,到处却都在大谈和諧社会;宪法保证每个人的言论自由,但是法律也惩罚所有可以被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你说不清哪句话一不小心就可能颠覆掉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它的一些官员公然四处寻找处女,色情服务无处不在,它却声称要用一款软件来保护那些上网的少年免受黄色内容的伤害……

  而许志永和他的同志,对社会满怀责任与深情,想通过自己的法律知识去帮助困境中的陌生人,以减少这个社会的不公,给那些悲观无力者希望。但他们想成立这样一家民间机构时,却因没有政府部门愿意出面担任主管单位,而不能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它不得不注册为“北京公盟咨询有限公司”以求生存。

  專制政权总是以消除社会力量为首要任务,它不容许人们因相同志向与兴趣结合在一起,它可能分散权力中心的权威。当一个国家所有的社会力量都被清除时,它就是一个極權社会,国家力量无处不在,从你的工资单到卧室,政治权力无处不在,在情书中引用毛主席语录的年代不正如此吗?極權体制通过恐惧和欺骗造就孤立无援、丧失獨立思考的个体,他们又是一场场荒诞的群众悲剧的材料。而三十年的改革之后,我们看到了市场力量的迅速兴起,却没看到社会力量的成熟。只有在一个健康而强大的市民社会才能去培育多元的价值观,让人们既抵制强大的政治力量,又防止仅仅沦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使每个人成为健康的公民。当权者了解这些,登记一家非赢利公益组织,要比登记一家公司要困难得多。这其中的含义一目了然——我允许你赚钱,其他不要管得太多。

  但许志永和他的同志想管得多一些,因为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扭曲的社会之中。在他们不懈的努力背后,是一个新的中國的形成:经济进步不再能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福利,财富差距迅速扩大;政治权力与商业利益达成了新的联盟,使得垄断利益集团出现,普通人的机会不仅减少,而且利益经常受到侵害;金钱催生了政治权力的扩张,造就了一个扭曲的经济结构;扭曲的经济结构带来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践踏了道德伦理,造就了更多的受害人群……于是,在中國这台庞大的经济机器轰然向前时,很多人跌落在车轮之下、被碾过,但他们的叫喊声却经常被轰鸣声所淹没。

  这些跌落的人群,只能在家中叹息,拥挤在上访村里徒牢等待希望,举着申冤的牌子默默的站在法院、检察院乃至中央电视台门前。媒体很难给予他们空间,它们不仅被意识形态控制,也加入了娱乐化的潮流;社会精英很少关注他们的存在,精英们要大谈中國的全球领导力、经济增长率,弱者们不过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牺牲;官僚机构当然更不会有兴趣,这个政权建立的最基本哲学就是漠视人的尊严,人是工具、是材料,它曾经的国家主席都曾如此惨死,何况这些普通人;至于广阔的公众,他们看到身边的不幸者会有多么不幸,所以要拼命向上爬升,以获取少许的安全感……这样的社会充满不公、黑暗,因此尤其渴望正义与良知。

  公盟旗下几十名律师几乎全部免费为不同的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并以各种方式普及法律常识。从推动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到为邓玉娇案的辩护,再到为受到三聚氰胺奶粉影响的家庭,公盟像是过去六年中國法治进程的某种缩影,一群青年人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帮助普通人获得基本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很少用口号和理论来表明姿态,而是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推动公民权利的增长,为充满绝望和嘲讽的公共空间中增加希望。他们也从未放弃任何一个改善社会的机会,包括体制内。自从2003年当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以外,许志永就不断运用新的身份,揭露种种问题。在三个月前的一次演讲所提到的,他们寻求的是团结、共识、参与、奉献,他们要通过点点努力,来改变中國长久以来恶劣的政治生态。一些时刻,他们成功了,另一些时刻,则失败了。他们当然也开罪不少当权者与利益集团——当他们为受害者寻求公正时,特权者的特权也因此减少了。

  在7月23日的夜晚,他试图还在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困境。在意识形态死亡之后,黨与政府早已分化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时,都会毫不留情的动用手中的权力资源。

  即使在分析这一切时,志永仍旧保持着一贯的乐观。我记得两年前的一次交谈,那时他意气风发,相信2008年的奥运会将给中國带来一次巨大变革机会。当全世界都盯着北京时,政治权力将有所收敛,而不同民间组织都该利用良机,拓展公民社会的空间。那之前,一系列事件都表明,经由互联网的聚合与传播效应,弱势者可能与强势者进行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而且胜负未定。

  那如今呢?两年以来,我看到的是政府权力借由巨大国家事件的增长,大地震、奥运会,还有金融危机,似乎每次挑战都必须借由国家权力的扩张才能应对。赈灾只有是政府出面,死亡的名单是国家的秘密,奥运会的一切都只能由国家承担,最富有的是中央企业,连年轻人都意识到了公务员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工作。那些自以为有性格的网民,轻易的汇聚成“爱国主义”的洪流。而社会力量,则困难重重,身份不清、财政吃紧、经常处于被收编的边缘。

  但志永在困境之中看到的是希望。他为上访者提供法律援助,为毒奶粉的父母索赔,探访京城的黑监狱,他挨过打、被粗暴的拘留过,全因他试图为一群已经受难却失语的人群寻找公正。或许他在这一系列个人际遇中,感觉得到人们对正义与良知的巨大渴望。这种渴望让他温暖和坚定。

  那天晚上,我们在蓟门桥分手。我记得他离去前说得最后几句话中一句是:“最坏的结果是抓我坐牢,这也没什么。”不过,我没把这话太当真。我想他们会对普通维权律师施以重手,但对许志永这位得到普遍关注的人物,会用更谨慎的方式。何况志永的方式是温和的,在一次讲演中他不强调,他们的方式不是批评——尽管批评很重要,也不是改良,当然更不会是对抗,而是建设。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区人大代表,如果要逮捕他,是要区人大通过的……

  但不到一周之后,就传来了相反的消息。7月29日的清晨5点,小区的保安看到他被四五个人带走,不知去向……

  二

  大约6年前,在北京在豆各庄更远的东郊的一间公寓里,余杰和我玩笑式的讲起了他这些年被跟踪、审查和经历。我们相识于1997年的北大,他比我年长3级,但不同系。我记得第一次读到他油印出的文集《明天》时内心难耐的激动——思想的热忱、批判的锐气、宽阔的视野、全都混杂在少年意气中了——而这不正是我期望北大校园中本应有却几乎没有的气质吗?

  我们成了朋友。比起文章中尖锐,生活中的余杰善良、任性、小小的虚荣、喜欢回锅肉、要命的单相思一位长腿姑娘。在我们相识一年后,一位出版商发现了那些油印的文集,然后突然之间,他在大学中、在青年里、在社会精英中,他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距离天安門的那场悲剧将近10年了,这也是思想上沉闷和过度谨慎的10年,但一个年轻人跳出来,用他几乎显然带着稚气的口吻表达他对文化、社会、政治的看法,他的勇气和热情感染了所有人。余杰显得既年轻又古老,他才25岁,但是他采用的方式又是中國人最熟知的——写文章、谈论思想、引起争论、刺激人们思考。他是个启蒙者,尽管思维有时过分单调。

  他接下来的轨迹不再那么顺利。他的严厉批评态度,让校方难安,或许也让更多的保守者不适,2000年他毕业后,发现原本接收他的单位拒绝接受他。他成了一名獨立作家。他依旧引起争议,忘记了是2000年还是2001年,他在一份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昆德拉与哈维尔──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承担什么?》借由中國知识分子对这两位捷克作家的态度,余杰试图剖析1990年代的文化心理——我们太聪明了,而缺乏严肃的道德立场。

  似乎每一次公开讨论,都是一种价值观覆没前的最后顽抗。在1993年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之后,人文精神被弃如敝履;而这次关于智慧和立场讨论之后,立场的最后防线也溃败了。

  随着名声的提升、交往圈子的扩大、还有他在海外媒体上撰写的文章,余杰逐渐的被划到另一个群落——异议作家。紧接着,他的书无法继续在国内出版,国内的媒体禁止刊发他的文章,再接着他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我们的关系日渐疏远。这既是因为离开大学之后,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轨道。或许也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我觉得他的方式太过简单。一个新时代到了,那么多无穷的新事务,过分的道德判断,显得既单薄又粗暴。

  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到了。互联网热潮在1999年席卷了中國,是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丁磊、张朝阳,而不是罗素、卡夫卡、鲁迅或是李敖,成为了新的偶像人物,是资本与技术,而不是书籍与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

  我先是在互联网公司,然后进入了一家新兴的报纸。这份报纸要报道的是中國融入全球的进程,跨国资本如何改造中國的面貌,技术如何冲破被禁锢的社会,市场化如何摧毁了计划体制,民营企业家怎样成为时代的英雄……总之,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去他妈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道德立场问题,它们陈腐不堪了。我们有了苹果电脑和Google、出国旅行、充沛的工作机会与性爱;也可以大谈硅谷精神与摇滚精神的相似之处,评论“9?11”与美国外交政策,偶尔还引用一下詹姆斯?乔伊斯;我们心安理得说,告别革命吧,中國需要的是渐进,放弃批评吧,我们要的是建设性,强调道德是愚蠢的,因为它通往灾难;我们聪明、时髦、以为无所不知、或许还挺酷……我们是中國经济奇迹的一代。

  三

  两年前认识许志永时,我对他身上散发出的活力和强烈的正义感折服,它既让我钦佩也让我不安。我当然了解这个广阔的中國,有着无数的个人悲剧,倘若你在中國的县城与乡村旅行,你会有一种扑面的窒息感,它不在于人的内在悲剧性,而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不公和制度性的伤害。但是许志永却决定将这些私人愤慨转化成行动。和余杰一样,他也生于1973年,他的出生地似乎决定了他未来的道路——河南民权县。

  我们因一个青年组织而相识。这个组织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國的成功者,投资银行家、出版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艺术家,他们是中國经济奇迹的参与者也受益者。许志永谈论则是另一个世界,上访者、无奈的父母亲、被判冤狱的人——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曾长久的转过头去,假装他们的不存在。我们无节制的崇拜成功者,不追问他们为何成功,不愿为失败者少许停留,不去理解他们的困境。但正因这种忽略和回避,这个黑暗的世界日渐扩大了,最终它可能会影响到、吞噬掉每个人。让我们问问现实吧:我们的心肝在哪里?

  或许也因为许志永的被捕,余杰的形象再度浮现出来,我开始觉得他的那些愤怒和呐喊,或许失之片面,仍对这个社会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如许志永这样温和的建设者,都要面临如此残酷的对待,那么这个国家蕴涵的巨大黑暗力量,是必须被不断检讨和纠正的。

  一些曾经被我淡忘的书籍和人物再度进入的脑海中。奥威尔的《1984》,还有马丁?尼姆勒的那著名的诗句:

  开始他们抓共產黨员,

  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共產黨员。

  后来他们来抓犹太人,

  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抓工会会员,

  我没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他们又来抓天主教徒,

  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他们冲我来了,

  已经没有人可以替我说话了。

  六年前,我热情洋溢的写过一篇文章,谈论我们出生在1970年代的一代人的使命和希望。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自由和力量,我们可能因此将中國引入一个新的舞台。如今,希望犹在,那种浅薄的乐观却迅速的消退。倘若我们这一代不能直面这个国家深层的困境,用肤浅的时髦来转移我们对这种内在困境的理解和改善,那么我们只能被证明是轻飘飘的一代。让我们从互联网和消费主义营造的小世界中走出来,去迎接这个真实的社会。像所有社会的转型期一样,今天的中國面临着艰苦的工作,这一代与未来几代人,要将我们的热忱与精力投入到一场构建一个值得生活的好社会的过程。我们需要揭露黑暗的新闻记者、富有正义感的律师、有社会良知的商人、愿意推动变革的官员、值得尊敬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恪守类似的准则,对未来有着相似的憧憬,他们用积极的思考与行动,来取代消极的嘲讽,用具体而细微的行动取代了空洞的呐喊,富有激情却足够冷静。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自私怯懦,不会有许志永的勇敢。我们也没有能力去面对强大的官僚组织。但你能够努力成为一个社会中富有建设的一员。去拒绝身边的谎言,做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去签名,表明你的立场;你成不了维权律师,却可以为这些组织捐款、提供别的帮助;你可以在你的报纸上,为这些社会的不公提供更多的版面,而不仅仅是无聊的娱乐消息;你可以和身边的人结伴旅行,真心的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你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起free internet campaign,去抵制那该死的防火墙;你可以在你创办的公司,强调自尊和公平的文化,而不是那些拙劣的市场规则;去做一个好医生,让你的病人感到人道;你可以在餐桌上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别谈论股票和房价了,我们来谈论一本书,我们不要再说房祖名了,来说说许志永他们做的事;去放弃那些自我原谅——我也没有办法……相信个人的力量,你会想影响周围的人,然后这种影响会扩散开,友爱、同情、公正、正直,这些美好的东西,会逐渐浮现而出……

  亦见:《我们的进步年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件edmund.z.xu(at)gmail.com,他最近的一本书是《醒来——110年的中國变革》)


因为许知远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和四毛年初在后海遇到他的情景。匆匆的经过,他那毛糙的长发、满脸的‘青春’印记即刻映入眼帘,曾经在洪晃的谈话节目中经常遇见,亲眼见到,还且如此!

之前不觉然,而他摇变《金融时报》笔杆写的关于陈丹青的采访,让人开始有些喜欢他的文章了。而这篇文中所提及的‘公盟’,是海外媒体的近日头条,ngo的萌生,让谭作人、戴晴更是成为今年的焦点,  艾未未的越发放荡不羁,使我觉得他不象是哗众取宠之流,很有意思。而余杰当年挑战余秋雨蜚声文坛到成为基督徒,并且越发的挑战权威,并成为异议作家为止。一个公盟的许志永让他慢慢走近了余杰的视野,这是一个让周遭民众不能容忍的时代, 一个需要都通通给我下台的时代。可能我们是太聪明了,事情看得太‘透’,   偏左、偏右,就是不能靠太右,靠太左和中间。

许知远和我不是一代人,他的那一代记得89比我们多,他们那代比我们实惠的多,他们空子钻得多,他们貌似心情比我们沉重的多,可是有一样,同样的觉醒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慢慢散逸开来,因为时代没有进步,而我们要求同样多。

宅家一年了,孩子出生了,什么都在变!


"他们永远在逃亡。三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中原逃到云南再逃到边城果敢。他们是明代的孤军,在崇祯皇帝于北京的山上吊之后,他们就拼命地往南逃。他们不愿意投降归顺,不愿意留长辫子;他们在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保持汉家命脉。

  但三百多年之后,他们的后代仍在逃亡。这次他们是逆向逃回云南,逃避緬甸政府军的追杀。三万七千多人的难民涌向云南南伞,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停不了的悲涼。

  悲涼的命运,是由于历史不断的重复。这些明代孤軍的后裔们,会想到当年逃到果敢的桂王残部被吴三桂和缅甸夹杀,而今天的果敢军领袖彭家声,则又被副手白所成倒戈。在政治和军事的翻来覆去中,果敢就成为一个权力的磨心,也令平民和老百姓们成为被牺牲的“丧家狗”一样。

..."


中國網民支援緬甸果敢漢人 民族主義動員中國當局左右為難

李永峰

隨著媒體與網絡對果敢八八事件的傳播,中國網民意外地發現,在與中國一步之遙的緬甸境內,竟然還有好幾個深受中國影響的特區,他們講西南官話,用人民幣結算,手機卡也是中移動或聯通……而其中,被稱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的果敢,竟然還是明朝遺民的後裔組成,是正宗漢人。這令一部分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網民異常興奮。

但是,隨著戰事推進,網民遺憾地發現,以彭家聲為首的漢人政權逐漸被緬政府軍擊潰,大量同文同種的果敢漢人也流離失所逃入雲南境內。在這場變局面前,電腦跟前一向自以為神通廣大的網民似乎完全無能為力了。

而一封果敢華人網民發布的《果敢人民的求救信》進一步發揮了催情的作用,「我們雖然沒有中國的國籍,可我們一直把中國當做我們的親人。」……「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的頭顱也會朝向神聖的北方,因為我們的祖先來自那裏」。

按耐不住,一部分網民要求中國政府出面維護果敢華人的權益,不過政府回以一貫的「不干涉別國內政」立場。另一部分網民則建立網站,號召退伍軍人們共組「華夏志願軍」,奔赴果敢支援彭家軍。但是第一個抵達中緬邊境南傘鎮的網民「帥豬」,卻遭當地警察拘捕。對於中國政府無所作為並阻止民間動員的舉動,網民譏諷「後清當政,漢人遭殃」。

因果敢事件而引發的民族主義熱情還在發酵,這顯然令當局左右為難。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當局頻頻揮舞民族主義魔棒,提升凝聚力,鞏固統治合法性,獲益匪淺。但近年,民族主義雙刃劍的負面效益也日漸凸顯。東海、新疆、果敢等問題上,民間的民族主義力量顯然已不再與當局合拍,甚至對當局日漸不滿。這使當局一些自以為高明的戰略舉措不止未獲支持,反而迎來更多批評。未來中國民族主義何去何從?


(7月7日)
(9月2日)


叫王樂泉下臺,是新疆漢人發自內心的呼聲,打紅旗,唱國歌,好似奧運餘音。而總歸這是自八十年代末以來,真正的民眾心聲的吶喊!民族淺層的吶喊,沒有它,就不會有後面的進程,我們期待著,同樣是果敢漢人的吶喊,我們努力吧!







“库哈斯在近期出版的《Content》中,真正当着全世界建筑设计师的面,脱下了“大裤衩子”,露出了寓意生殖器的真面目。此消息一出,在中国建筑界和中国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愤慨,纷纷谴责库哈斯——居然和中国开了如此大的色情玩笑!”

关于CCTV或曰CCAV建筑的争论言语从来没有停止过,曾经两年多参与到这个建筑的一部分工作,确有深的体会,那就是从OMA获得项目的诡异,从名不传经传的小公司,一夜成为如其“大都会”的名头,借以CCTV大楼的超体量而增值。如同他早年《癫狂的纽约》到《大跃进》,再到跨界调侃的无厘头《Content》。关于建筑理念从来都是绕着圈子言它,以至于我都上当了,以为大师从来不会关心建筑的象征意义,而是着眼于建筑的功能需要,在此基础上成就了央视大楼的视觉载体呈现。关于它是不是城市的"loop",还是作为cctv工作流程的"loop",我想那是牵强的。只是作为常用的提案的一个噱头耳!

而关于小角色 帅哥奥雷. 舍人的有限度炒作,让人们记住的也只是他与张曼玉的拍拖。还有什么,哪知道在我在库哈斯创造的TVCC阴囊里工作了那么久,完了一把火烧了。没有了这个“阳物”,怎么办,还有对面大尺寸的CWTC3国贸3期,或许能配得上它。


最近,好久没有留言,只因国庆在即,被‘风沙’了几个月,今天翻墙进来,说说这个事情,只是这斯赚了中国人的钱,完了还不忘用性都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个色情玩笑,那内敛的中国人怎么受得了,说它难看,觉得说成‘大裤衩’已经过分了。其实,不然。

之前胃那55个亿,员工福利降低、零时员工的辞退。最最要命的是,从新台址办大名鼎鼎的许主任到总台的那个领导了,许已收监,而上面的面临的不比侥幸通过温家宝认可的大楼模型的当年更加的一个多事之秋...

已经被和谐了几个月没有blog了,都不知道说点什么了。这期间,我孩子出生了,好开心 ,也好累。经历了很多,新疆汉人的觉醒,和丈母娘的冲突,零九年真有意思



“奥运北京”




钦定的‘千手观音’




故宫服装秀



'左青龍,右白虎',現在變成 ‘左鳥巢,右水立方’,或‘左故宮加鳥巢,右天壇加cctv’或‘...’。
生活中甚麼是最讓人不能容忍的,就是這些畸形的文化產品,在某些權威和人為的操縱下,變的讓人熟視無睹,從而接受,那是很可怕的,也是危險的。
從作為北京旅游的象徵符號的‘格格’帽,到 故宮服裝秀、千手觀音、沒有美感的奧運文化產品。這就是現在的中國的審美和文化高度。
操!
這款北京出產的老婆餅包裝,滿服旗裝外面包著漢服;而丹耀大廈門前的旗裝秀,混雜著京劇漢服女裝。假許設計者缺乏歷史知識,無意所為。但这不正寓意著有人提及的,現在是後滿馬教的時代,錶面雖倡導華夏文化,骨子裡却早已蠻夷化。


俄國光頭黨很暴力,直接直接影響到了在俄華人安全,俄政府不承認其為恐怖組織,可想而知,上下沆瀣一氣。


電影《This Is England》是一部反映英國80年代社會圖景的作品。以一個少年光頭黨的成長歷程為線索,預示著社會暴力的形成和演變。 
而這樣反映‘光頭黨’的作品,卻似乎能看到當年 反映英國70年代的《紙醉金迷》的影子。
英國光頭黨(Skinhead)運動的演變是後來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這樣的法西斯團體的影響。
而影響更大的是它引起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一輪由一輪無政府主義浪潮,伴隨著民族主義的復興,這種思維沒有止境。



英国光头党 

俄罗斯光头党

德国光头党





SkinHead

SkinHead(光头党)文化最初于1969年在英国浮先,最初的SkinHead演变于Mods(摩痞)和牙买加街头帮派,并且在诞生初期就横扫了嬉皮士文化。同时也带动了Scooter(踏板摩托车,即笨重的哈雷摩托车的主要对手)和SKA,SkinHead Reggae(SKIN雷鬼乐)在全世界的复兴。而且,足球是SkinHead最热爱的运动。最初的SkinHead的主要敌人是东南亚移民,此时战后的种族主义首次以这种规模借SkinHead取得了复兴。即使当是SkinHead仍然没有受到主流社会的足够关注。

SkinHead的第二次浪潮于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到来,主要来源于Punk(朋克),但SKA元素仍然保存在SkinHead的风格当中。融合了朋克的******力与SKA的节奏感。特别的是,次时的Street Punk也首次被Gary Bushell贴上了Oi!的标签,成为了朋克的一个更类似SkinHead的分支。这一时期Cockney Rejects是当时最好的乐队。同时期的乐队还包括The Oppressed, The Business, Sham69, Cock Sparrer, Blitz, Last Resort, Condemned84 and Combat84等等。 

在八十年代中期,SkinHead在美国作为朋克的一部分出现在纽约。代表乐队Agnostic Front,更多的人称他们为NYHC(New York HardCore)而不是SkinHead。但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American Oi!(美国Oi),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期的乐队包括Anti-Heros, Iron Cross, Stormwatch, Templars, Dropkick Murphys, Niblick Henbane。同时在美国也引起了SKA的第三次复兴。 

此时大西洋两岸,即美洲与欧洲的SkinHead势力已经羽翼丰满,更加有组织化并且逐渐国际化;其实SkinHead的法西斯主义与种族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体夸大了,但SkinHead的确是白人至上主义的急先锋,他们通过football hooligans(足球流氓)扩大势力,英国足球流氓当中相当一部分是SkinHead的成员。Skrewdriver乐队在当时起到了领军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到美国的SkinHead与朋克的彻底决裂;使得美国SkinHead势力一度风起云涌。

然而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一部分SkinHead背道而驰,他们称自己为SHARP(SkinHeads Against Racial Prejudice),即反种族歧视的SkinHead,同时从工人阶级中涌现出了RASH (Red and Anarchist SkinHeads)即反政府的社会主义SkinHead,后来更多的人称之为Red SkinHead。SHARP和RASH的出现直接导致了SkinHead的内部分化,并为SkinHead的瓦解埋下了祸根。 

九十年代见证了SkinHead没落,与过去不同,SkinHead开始逐渐丧失自己的灵魂,啤酒,兄弟般的友谊,足球,单纯的工人阶级不复存在.SkinHead的庞大跨国组织也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的犯罪团伙,并且在SkinHead内部毒品泛滥.成员形形色色,包括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少年与来自上流社会的对未来丧失信心的孩子们.接下来则是Gay Skinhead. 

 Gay SkinHead(同性恋SkinHead),最初诞生于伦敦东区,男同性恋们试图凭借SkinHead的形式体现他们的力量和权利.并且迅速阔大的全球. 

最后必须提到的则是,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期,SkinHead全面没落,相反的SkinHead虽然在全世界的总人数已大大下降,但其势力范围确惊人的扩大了.不再局限于西欧与北美,不再局限于白人.随着共产主义崩溃,SkinHead在东欧,北非,甚至远东,东南亚与南美却层出不穷.并且一反九十年代的混乱,在某些迹象中可以看出以上地区的SkinHead再一次表现出彻底的统一性.随着全球化的车轮滚滚向前与互联网的普及,各地的SkinHead更加容易互相联络.而全球化并没有消除种族矛盾,相反在大多数地区不同的种族主义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包括俄罗斯人与高加索人的矛盾,马来西亚与澳大利亚的矛盾等等.与众所周知的中日矛盾,越南与柬普寨的矛盾,在这些热点地区,尤其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马来西亚,都闪现出SkinHead的身影.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期待着SkinHead的第三次浪潮.  

Types of Skinhead  

1.Neo-Nazi Skin (new-nazi skin 新纳粹skin, sometimes called White Power 有时也被称为白色力量):Racist (种族主义) & highly political (高度的政治性).  

2.SHARP Skin (SkinHead Against Racial Prejudice, skinhead反抗种族偏见) & ARA (Anti-Racist Action 反种族主义运动) Skin:Political (政治性) Aggressively anti-racist (强硬的反种族主义者) . Considered a response to mass media’s stereotyping of skinheads as racist (作为对媒体约定俗成的Skinhead 都是种族主义者的看法的一种最好的回应!).  

3.Traditional、Trad、Trojan (after the Trojan records label 传统的,以Trojan 唱片公司商标为标志的)or Original Skin (原始的,最初的Skin):This group closely identifies itself with the original skinhead movement (“The Spirit of 69”), maintaining working class pride. This is the largest segment of the subculture. (这是一群最接近60年代skinhead兴盛时期的skins,以身为工人阶级而自豪。他们主张维护早期skinhead的文化和信仰。) 


4.Another types of skinhead 

Hammer Skin (militant racists 强硬的种族主义者)  

Reds or redskins (communists 共产主义者)  

Anarchistic skin  

White pride\Racialist skin  

Gay skinheads


每个组织都有符号,下面的“坏蛋”符号除了其logo,还有那标志性的装束。





較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