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史上,两汉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辉煌时期,不仅因为它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并且有多种美术形式是在这四百多年之间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雕刻,尤其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简洁的造型,概括了无数细节;夸张的动态,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一个开放向上的时代,汉代人也豁达开朗,不论什么都表现出一种大度。所谓“大巧若拙”是很有道理的。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论规模是较大型的,论刻工也是最大略的。几乎是将一些未经修整的天然巨石稍加雕琢,便显得那么生动有力、灵性焕发;许多个野兽聚集在一起,仿佛出没在祁连山的林木中,为英勇善战的名将创造了一个别样的驰骋的环境。汉马造型凝练、大气,可谓中国艺术的集大成者,后来的艺术趋向复杂、装饰,到了唐代以后,复杂的唐纹,明清以后跟家不堪。
汉代的绘画秉承雕刻、雕塑的“大巧若拙”的风格,色彩上更是完美呈现汉族所崇尚的、红,绛色调红与黑的搭配,灰调子的成熟配色,这可以在北魏的石窟中看到仍是一种振奋。以后,特别是宋以后,黄袍加身,鲜艳的黄色和猩红的红,成了帝王的专属,满清的黄马褂更是到了恶心的极致。
中国五千年,并不是只有红能代表华夏,商代就是尚白,秦代尚黑,强烈要求更改国旗。
汉代是印章的极盛时期,汉印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奉为典范,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汉印以平正方直为特征。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在"冬花盦"一印的印跋中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行书产生于汉代,盛于两晋南北朝。
汉服不用多说,汉代的音律,汉代乐舞,古琴,影响了日本,我们却没了。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产生于汉代并是成熟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音乐和舞蹈亦属百戏,与杂技同场公演。汉代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各类节目遂成系列,为其后世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产生于汉代并是成熟时期,戏剧的相对繁荣和"礼"与"乐"相冲突的学术氛围,促使了中国戏剧理论的产生。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音乐和舞蹈亦属百戏,与杂技同场公演。汉代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各类节目遂成系列,为其后世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两汉时代正处在中国古代宗教的萌生阶段,汉代诸神,瑞兽奇多,有翼神兽,其中尤以天禄、辟邪最引人注。比起后来印度佛教引进的狮子主导,并转而代表中国,《山海经》、《淮南子》中神奇的故事人物神诋怪兽造型,另人惊奇。《山海经》完全能拍成一部如〈指环王〉似的中国传奇。这里才有真正的"中土"。
最迟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中国汉代,龙的形象就定型成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样子了。汉代的龙形,是最完美的设计,表现在帛画、漆画、瓦当纹样等。反观后来,龙的演变,变得复杂,附会了很多东西,我喜欢汉以前那简洁中,又铺张有力的华夏 龙的形象。
还有汉代的根艺、漆器,关于汉代的一切,还有很多另人向往的东西,2008年奥运的诸多设计中惟有奖牌设计,我们这些做设计较有认同感,它的设计发端就是汉代玉器。
標籤: 杂文, 纷然杂陈, ART/DESIGN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