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 Template by Blogcrowds




许多人也许和我一样,试图抱着理性的眼光去正面梳理整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了。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呢?正如本期主题:黑白片之影调一样,影片的立意很分明。
它是以第一人称的颠覆性的将主客观加以区分,并最终将其不间断地模糊了。当然,它有一个主线,本身(主角)摄制人员连同我们(观众)一起混淆了,我们都无意间介入了。因为那将不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影片,是一部以纪录再纪录和“屏幕到屏幕”,描述我们自身“我的生活”,那个我就是“man”了,更是复数的“men”。
强调客体的“人”是关乎人本身作为主体又被赋予“客体”意义的主观“本体”,其喻体便又如《人咬狗》还是“狗咬人”一样颠沛流离的主观错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幻象”[参:拉康],是引申为人为客体的“幻象”,人作为幻象的本体又有新的“幻象”。那么,这真实的“幻象”就是我们久违的、潜藏在内心的“本象”。
我们反过来一想,赋予如此多的意义,是不是本身就是被咬的对象,因此,我们中计了,它把我们带坏了。
由于摄影师们在对主角的主客观关系发生变化后,也融入其中,他们的施暴和沉重的报应,象那位表达失去音响师之后感受的成员一样,影片要拍下去,因为他们本身的过程就是无头绪。从初到终,自己拍摄到死到镜头前,这一切正预示着整部片子的反叛性和最终圆满,从老女人家中到酒吧,从画展到病床,从诗歌贯穿始终到重复抛弃的尸体;另外,我们知道它又是诸多影片的影子。他的暴力刺激神经,从《发条橘子》到《不可撤消》。人性的东西可能才是主要的,无论镜头、灯光还是场景,都无不为影片所反映的视觉主旨服务的。引导了一个理性的人(主角)在不同情境下的正面和反面性的对仗,更深一步刻画了人性的悖逆。
影片的一组慢镜头回放,又一次提醒我们这是艺术,哪怕是暴力。从施暴者对其作品的不胜满意和我们不断沉迷于其艺术而忽略暴力的麻痹状态,是无法参透其周身意义的,也许人们都戴着以命运的“误认”启始的假面具。
涉及到我们自己,到底是包裹“暴力”的枪套,还是那战战兢兢送上的“海鸥”呢?总之,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我们在伪善的目光下,掩藏着一颗凶恶的心,正如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提及的“各种社会控制已深深地潜入人们的内心,人们日益循规蹈矩...”和拉康关于意识形态批判所说到的,“人人都知那是豺狼之道,却又忙着为虎作伥;即使将来遭受惩罚,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接近我们欲望的“实在界”,因为这是“梦”。
象鸽子的叫声,寓意着沉重与新生。



注:
人咬狗 (比利时 法国)C'est Arrive Pres de Chez Vous
导演:
Remy Belvaux Andre Bonzel Benoit Poolevorde
主演:
Benoit Poolevorde Remy Belvaux Andre Bonzel
片长:95分钟
出品时间:1991
本片是由比利时三名电影学院的学生拍摄的另类伪纪录片。

0 意見: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